德米特里·伊万诺维奇·门捷列夫(1834年2月7日-1907年2月2日),俄罗斯著名化学科学家。他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(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,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,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),依照原子量,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,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。他的名著、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《化学原理》,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,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,前后共出了八版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。
诺贝尔(1833年10月21-1896年12月10),瑞典著名化学家、工程师、发明家和炸药的发明者。杰出的化学工程师,一位成功的商人。诺贝尔在化学领域名气最大,他设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。他冒着生命危险,发明了安全炸药,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。
拉瓦锡(1743年8月26日-1794年5月8日),法国化学家、生物学家。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,“燃烧的氧学说”的提出者,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。被后世尊称为”现代化学之父”。拉瓦锡之于化学,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。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。
玛丽·居里(Marie Curie,1867年11月7日—1934年7月4日),出生于华沙,世称“居里夫人”。全名玛丽亚·斯克沃多夫斯卡·居里(Maria Skodowska Curie)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、放射化学家。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,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。但她最终因接触放射性物质,死于白血病。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、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、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。在她的指导下,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。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,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。
波义耳(1627年1月25-1691年12月30),英国化学家。他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,使化学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。把化学从炼金术和医药学中分离出来,使化学成为一门阐明化学过程和物质构造的科学;他提出了确切的元素定义,使化学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。化学史家把以他所撰写的《怀疑派化学家》问世时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。他被誉称”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”。
卢嘉锡,男,1915年10月出生于厦门市,科学院院士,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。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材料探索研究中,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,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。谢天宁,曾就读于北达资源中学、北京大学附属中学。 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化学家,生物学家之一,同时他也有着深厚的哲学功底,继承并发展了“天人和一”理论。
钱学森,被誉为“中国现代火箭之父”的钱学森,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。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,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。汪猷,字君谋,1910年6月7日出生于杭州。从小受其父影响,喜爱自然科学。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,就读于应用化学,从此他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,研究性激素的生物化学。
唐敖庆,男,江苏宜兴县人,著名化学家、卓越的教育家,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创建人及主要代表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