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» 科研进展» 山西大学杨朋举/赵江红&商洛学院曹宝月Angew丨非共价聚集驱动镍助催化剂d带工程以实现高效二氧化碳光还原

山西大学杨朋举/赵江红&商洛学院曹宝月Angew丨非共价聚集驱动镍助催化剂d带工程以实现高效二氧化碳光还原

高效CO₂活化仍然是光催化CO₂还原中的关键挑战,需要通过精确调控催化中心的电子结构以克服动力学限制。

2025年7月1日,山西大学杨朋举赵江红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题为“Non-Covalent Aggregation-Driven d-Band Engineering in Nickel C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2 Photoreduction”的研究论文,团队成员Hao Chun为论文第一作者,赵江红、商洛学院曹宝月、杨朋举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

图1.png

高效CO₂活化仍然是光催化CO₂还原中的关键挑战,需要通过精确调控催化中心的电子结构以克服动力学限制。

2025年7月1日,山西大学杨朋举赵江红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题为“Non-Covalent Aggregation-Driven d-Band Engineering in Nickel C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2 Photoreduction”的研究论文,团队成员Hao Chun为论文第一作者,赵江红、商洛学院曹宝月、杨朋举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

高效CO₂活化仍然是光催化CO₂还原中的关键挑战,需要通过精确调控催化中心的电子结构以克服动力学限制。

2025年7月1日,山西大学杨朋举赵江红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题为“Non-Covalent Aggregation-Driven d-Band Engineering in Nickel C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2 Photoreduction”的研究论文,团队成员Hao Chun为论文第一作者,赵江红、商洛学院曹宝月、杨朋举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

图二.png

图1. (a)Ni(bpy)₃Br₂聚集体1的Cryo-TEM图像。(b)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得到的Ni(bpy)₃Br₂聚集体结构。(c)基于MD模拟结构的Hirshfeld表面分析(以dₙₒᵣₘ映射)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比例。(d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的偶极矩计算值。(e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投影态密度(PDOS)。(f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Ni 2p光谱。(g-h)Ni(bpy)₃Br₂单体(h)和聚集体1(g)的差分电荷密度,等值面值:0.03 e Bohr⁻³。(i-j)Ni(bpy)₃Br₂单体(i)和聚集体1(j)的电子局域函数(ELF)计算。(k-l)Ni(bpy)₃Br₂单体(k)和聚集体1(l)的结构模型。

图三.png


图2. (a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光催化CO₂还原活性(反应时间:1 h,乙腈/H₂O(体积比)=3:2,Ni(bpy)₃Br₂单体/聚集体1,Ru染料(11.2 mg),TEOA(1 mL),450 nm LED)。(b)不同光强度下Ni(bpy)₃Br₂聚集体1的CO₂还原表观量子产率(AQY)。(c)光催化CO₂转化体系性能对比。(d)Ni(bpy)₃Br₂聚集体1的稳定性测试。(e)不同聚集程度的Ni(bpy)₃Br₂的光催化CO₂还原活性(反应条件同a)。(f)Ru(bpy)₃Cl₂/Ni(bpy)₃Br₂聚集体1的瞬态吸收二维谱图。(g)Ru(bpy)₃Cl₂/Ni(bpy)₃Br₂聚集体1的稳态瞬态吸收(fs-TA)光谱。(h)600 nm处探测的衰减动力学。

图四.png

图3. (a)Ni(bpy)₃Br₂聚集体上CO₂还原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(DRIFTS)。(b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上CO₂还原的自由能图计算。(c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循环伏安(CV)曲线。(d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奈奎斯特图。(e)Ni(bpy)₃Br₂单体和聚集体1的PDOS。(f-g)*COOH吸附在Ni(bpy)₃Br₂单体(f)和聚集体1(g)上的电荷差分图,等值面值:0.03 e Bohr⁻³。

图五.png

图4. Ni(bpy)₃Br₂上光催化CO₂还原为CO的反应机理。

图六.png

图5. (a)通过MD模拟得到的Ni(bpy)Cl₂聚集体结构。(b)基于MD模拟结构的Hirshfeld表面分析(以dₙₒᵣₘ映射)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比例。(c)Ni(bpy)Cl₂单体和聚集体的PDOS。(d)不同聚集程度的Ni(bpy)Cl₂的光催化CO₂还原活性(反应时间:1 h,乙腈/H₂O(体积比)=3:2,Ru染料(11.2 mg),TEOA(1 mL),450 nm LED)。

总之,该研究系统探究了助催化剂聚集对光催化CO₂还原的调控机制。通过系统分析助催化剂聚集效应,揭示了Ni(bpy)₃Br₂聚集体中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诱导对称性破缺,导致不对称电荷分布和局部结构畸变。这种电子调控使Ni-d带中心相对于费米能级上移,显著降低了CO₂活化和*COOH形成的能垒,从而增强光还原动力学性能。该聚集体实现了创纪录的CO产率,超越了所有已报道的可见光驱动CO₂-to-CO体系。重要的是,聚集程度可精准调控Ni-d带中心,展现出卓越的可调性。该工作确立了助催化剂聚集作为一种通过d带中心工程设计高效过渡金属光催化剂的有力策略。

院所中心
校内门户
TOP